本篇文章2762字,读完约7分钟


位于南海山村的中央外事学校旧址。 首席记者张震摄

鹿泉区南海山村被命名为“海中之山”,据专家考证,这里估计秦汉时期有人居住。 明清时期,冀晋通商的主要道路通过村庄,商人往来不断,道路两旁商店林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在这里成立,给古老的村庄留下了红色的记忆。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靠着山水的旧村庄

鹿泉区南海山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村西5公里处是有名的小牛寨,距鹿泉城区仅2.5公里。 东边距离省会石家庄15公里,村东有石太高速、张石高速绕过村子。 南面依靠翠屏山,石太铁路、和平西路两条交通大动脉平行擦过村子。 北靠凤凰山,有美丽的湿地公园和太平河十里的长廊,与北海山村隔江相望。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年,鹿泉市(今鹿泉区)建设东外环公路时,村民偶然发现南海山村东岸地下,有被火烧毁的圆形拱形切面,收集了钩机挖出的几块破损的绳纹陶器碎片,专家鉴定出汉代陶器产品。 年9月,经过更深的发掘,距地面3米左右的岸壁出现了宽1.55米、高1.8米的火圆形崩塌洞穴。 洞穴中出土了3堆不同颜色的碳化粉尘物、沿口厚厚的瓦罐碎片、秦汉以前烧成的绳纹砖。 专家鉴定,该洞穴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储藏室,根据南海山位于太平河畔的地理位置推算,南海山地区在秦汉时期有人居住。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传说很久以前,翠屏山北侧有汪洋的海,只有一座山矗立在大海之中。 禹治水后,海水向东退去,凤凰出现山形雕像,山中石片遇水,可见松柏图案,故称这座山为“海中山”、凤凰山,简称“海山”。 南面有条小河,多年流水不断,水灾极少,人们称之为“太平河”。 从前,很多人靠山,依河而居,但海山村的地理位置正好满足这样的条件,所以得名。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根据明嘉靖三十五年获鹿县志的记录,当时南、北海山尚未分村,一般称为海山乡,人口持续繁殖。 据《明故柏石胡公墓志》和《明故寿官胡翁墓志铭》记载,嘉靖三十八年后至万历十一年间,南、北海山分为两个行政村,以两个村之间的太平河为界,南海山村位于河流南岸,波涛汹涌,河水碧波荡漾。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南海的山地区是半丘陵地带,有十几条高低不均匀的沟将村域分割成几十块不规则地区画。 首先,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平坦的地块,在沟岸分散居住在各姓家庭,填埋沟,开垦土地。

随着金大定年间海山南麓禅林寺的整修,这里的香火逐渐旺盛。 明代的几次移民,直到明永乐年间战乱减少,现在的各个姓氏都从不同的地方搬到了这里。 然后,鹿县(今鹿泉区)的“干旱码头”崛起,形成了繁华地带。 明清时期,冀晋通商的主要道路通过村庄,商人往来不断,道路两旁商店林立。 随着各姓人口的繁殖,村落沟被填埋,田地增加,明嘉靖35年( 1556年)以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姓村。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在文化财产遗迹中讲述岁月沧桑

在南海的山村周边,文化财产和遗迹不断被发掘和发现。 除闲墓地东岸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绳文土器残片等外,还发现了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的数百枚铜币,以及村南发现的北宋时期将军瓶将军枕等(现存河北博物院)。

据村民们回忆,南海山村的东门曾经有一座宏伟的建筑东阁,又名玉皇阁,是周围近百里无法比拟的村阁。 位于河北通往山西的古商道上,由大青石和海山石材混合而成,跨海通道,阁高3丈多,南北长5丈多,东西宽4丈,整栋建筑巨大但不臃肿。 仔细的设计看起来很有气势。 的西面上坡来自精巧的大青石屋,由于年代久远,大青石留下的车辙痕迹长达六七厘米。 到了民国时期,玉皇阁显得有些不景气,但从打磨的门槛、厚厚的木门上的黑色门钉、脱落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它年代久远、历经沧桑。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张家古宅是南海山村比较完备的古老瓦房建筑,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这座古宅的屋顶是硬山顶瓦木结构,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正脊两端的龙吻像展翅飞翔的鸽子一样生动。 四梁八柱,二明一暗的房子结构,青砖和土块做的墙体,主房两侧有耳房,可以充分看到当时主人的富裕。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大槐树是许多老树掉落的象征。 南海山村有600多年树龄的古槐,至今仍生长在曹家老院。 老槐树高10米多,树干一个人抱不动,几百年来,茂密的树荫为人们遮风挡雨,驱走酷暑。

●军民一家的红色记忆

在南海山村,一个叫做“中央外事学校旧址”的红色遗迹给古老的村庄增添了明亮的色彩。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全国解放迫在眉睫。 面对新形势,中共中央敏锐地认识到,要建立新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必须培养自己的外事干部队伍。

1948年6月,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设立中央外事学校,浦化人担任校长,学校由叶剑英直接领导。 学校所在地位于收获鹿县(今鹿泉区)南海山村。

南海山村北侧有河,南侧有路,西侧有山,东侧有平原,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村子里有十几条千百年来被来往车辆轧制,被雨水侵蚀形成的大沟,沟沟两侧长着枣树和灌木,人们容易将其隐藏起来,形成了天然的防卫屏障。 被国民党军队袭击时,村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大沟,分散躲藏在村子周围。 南海山的天然屏障使其具有非常好的防御功能,成为中央外事学校的办学首选地。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南海山村距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南新城村2.5公里,距中央外事组驻柏里村30多公里。 再加上村子当时刚结束土地改革,经济基础好,生活比较稳定,同时有足够的房屋居住……这是把南海山村作为设立中央外事学校的理想场所。

中央外事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来到南海山上,他们说的是一连串的,老乡们经常聚集在附近听半天,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村里的人一见面,互相开玩笑说:“嗯,嗯,好像吵架了。” 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外事学校的师生为“洋八路”。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的师生分散住在南海山区村民家里,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粗粮,军民关系融洽,如家。 村民们为师生挖战壕,冬天为老师烧炕,烧水。 的师生每天早上起床帮助村民装满水缸、打扫院子、房东尽可能做家务、学校医务室免费为村民们看病……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外籍教师的鼻梁、蓝眼睛、深邃的眼窝、高大的身体,在村民们眼中更是罕见。 他们住在家乡的房子里,和他们成了邻居,阿姨们有时一起谈论外国人。 外籍教师不仅经常和房东阿姨坐在院子里闲聊,还每天拿着洋瓷碗,拿着筷子和村民们聊这些天在战场上的好消息。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1948年12月,中央外事学校撤出南海山村。 经过一些变迁,中央外事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那一年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外交部的工作,成为了我海外交战线的第一批干部。

年6月,中央外事学校展馆在南海山村建成,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在鹿泉奠基。 著名的国际友人、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育园地的开拓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103岁的伊莎贝尔·克鲁克来到现场,她对从事这项工作已住了半年的村子依然充满了深情。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现在,南海山村的“中央外事学校旧址”成为鹿泉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场所”,世代相传,弘扬革命文化,继承红色基因。 (记者杨惠玲)

标题:“​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zx/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