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50字,读完约14分钟

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后,“中部崛起”成为2005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 正如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课题组所说,中部崛起战术已经确定提出,但缺乏推进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政策,特别是对“中部塌陷”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逻辑上讲,只有从理论上明确“中部塌陷”,才能提出对比性和有效性较高的“中部崛起”战术 中部塌陷”的二重性(一)“中部塌陷”的主要表现为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 农村生活人口达到2.44亿,占全国农村生活人口的31.2%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南北相连”的区域特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比较完善,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快速发展潜力。 但“中部塌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和整体快速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项数据显示,1980年至2003年的20多年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58.86%,特别是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的全国地位正在下降 反映人均gdp水平,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8%,1990年降至83%,但2003年中部地区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gdp差距扩大了6倍。 从居民收入来看,200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有西部地区2个,中部地区1个 2 .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势头和快速发展速度不仅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低于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本来就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 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 2001年1月至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全国投资“锅底” 3 .中部地区“三化”的过程——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指标为52.2%,中部六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缺乏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没有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十 农村生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很慢 2003年第一产业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中部六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 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是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副本,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是反映市场化进程的基本指标之一,中部地区的这一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全国城镇职工中,非国有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2个百分点,比浙江低近24个百分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巨大差距,实际上“中部崩溃”是快速发展格局和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具体表现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中部塌陷”从理论上定义为,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整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快速发展水平、快速发展速度、“三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部崩塌”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横向比较特征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仍在迅速发展。 (二)“中部塌陷”原因的二重性正确认识“中部塌陷”的原因和性质是制定“中部崛起”战术的理论前提 “中部塌陷”的原因多而杂、多层,必须站在中部看中部,冲出中部看中部 实现改革开放基本方针的历史性大转折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和以新闻化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为了挖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战术也相应地实现了巨大的转变。 第一,包括从过去封闭的、自主性、内源性的快速发展战术转变为开放的、借用型的、外源性的快速发展战术。 从过去的相对均衡快速发展战术向非均衡快速发展战术转变如果曾经服务于强国目标的重工业从优先快速发展的战术向服务于富民目标的轻型工业转变, 从工业优先快速发展战术消耗的过去重内地轻沿海的区域配置战术向沿海地区优先快速发展的区域配置战术转变从以前政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资源配置基本方法的快速发展战术向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资源配置基本方法的快速发展战术转变 备受世界瞩目和广泛公认的“中国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战术的上述重大转折非常成功,中国吸引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经济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还实现了世界经济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是“中国经济奇迹”最突出、最鲜明的区域经济特征 “中国经济奇迹”基本特征的本质是外来资本和技术、沿海地区的区域特征、内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四者相结合,成功在贸易投资自由化背景下的全球市场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综合竞争特征。 中国能够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事实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没有免费的午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战术选择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价格,付出必要的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为快速发展战术的成功转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中国创造“经济奇迹”所付出的代价是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快速发展性失衡 中国式的快速发展性失衡理论上可以概括为日益扩大的“三大差距”和相当突出的“新二元问题” “三大差距”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 “新二元问题”是指从过去的单一城乡二元问题,发展到包括城乡二元问题、内(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二元问题、经(经济快速发展)社(社会快速发展)二元问题在内的“三维二元问题” 中国快速发展性失衡和“中部崩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高度的关联性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问题实际上是“中部塌陷”问题。 中部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内向型经济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地区差距和内外二元问题实际上也是“中部塌陷”问题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中部崩溃”是中国快速发展性失衡的集中表现 以上分析表明,“中部塌陷”的具体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内外快速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中部地区失去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原有的快速发展特征,包括产业特征、区域特征、体制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和资源特征等。 二是由于我国快速发展战术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市场化力量中“马太效应”的双重强化作用,中部地区不仅在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和被动地位,而且长期流失了人才、资金等快速发展性资源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惯性、体制惯性,特别是地域文化和思想观念惯性,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路径依赖”乃至“路径锁定”效应,是中部地区构建新的快速发展特征的内在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中部崩溃”既是全球经济现象,也是局部经济现象,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中部崩溃”二重性的基本含义 造成局部经济现象,“中部崩溃”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地域特征丧失和地域劣势的表现。 制造全球经济现象。 “中部崩溃”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战术成功转型,创造“中国奇迹”的价格和代价,也可以看作是中部地区为“中国奇迹”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中部地区的贡献和牺牲主要表明,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在粮食价格和农民工工资10年基本维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低价粮食和劳动力这两个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降低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价格。 中部坳陷危害的二重性“中部坳陷”的二重性不仅体现在其成因上,也体现在中部坳陷强化的危害上 各种迹象和新闻表明,“中部崩塌”已经越过了临界点 在未跨越临界点之前,“中部崩溃”转移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战术成本和战术价格大大小于战术收益和战术收益。 跨越临界点后,“中部崩溃”的不断加强,不仅给中部地区带来严重损害,也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整体性和全球性的损害——这就是“中部崩溃”危害二重性的基本含义 值得担忧和观察的是,目前暂时看不到“中部塌陷”症状缓解的迹象和可能性,这也是中央提出科学快速发展观和“五个统一”的背景之一 中部塌陷”的持续加强对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危害十分明显 加强和扩大“中部塌陷”不仅违背了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对中部地区的不公平 中部塌陷”的持续加强是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危害,第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性失衡更为严重,“新二元问题”更为尖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大幅下降,“中部塌陷”的困境实 中国经济“中部空窦化”将极大地损害中国经济的整体性,极大地削弱中国经济的大国特征和市场规模效应,这将显著削弱中国的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和国家综合竞争特征,降低中国抵御全球化风险的能力 促进“中部崛起”的两大战术层面和战术方向“中部陷落”的二重性决定应从两个战术层面即整体战术层面和区域性战术层面制定和实施“中部崛起”战术,并构成相互呼应的两大战术方向。 (一)“中部崛起”的整体战术取向:以科学的快速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战术进行了阶段性调整。 时间和阶段性是任何快速发展战术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成功的快速发展战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巨大的快速发展性失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最大风险、最大瓶颈和最大挑战。 尽快缓解快速发展性失衡进一步扩大的势头,逐步缩小快速发展性失衡的程度,将快速发展性失衡尽可能降低到合理水平,这是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必须在这一阶段的20年左右加以处理的 用科学的快速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战术进行阶段性调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阶段的总体要求,也是促进和实施“中部崛起”的战术要求 “中部崛起”的总体战术方向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战术进行四个方面的阶段性调整:一是从注重区域非均衡的快速发展战术调整为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 二是从借力型、外源性、重心过度向外倾斜( 2004年中国贸易总额与gdp之比已达到70% )的快速发展战术,调整为注重外源性快速发展与内源性快速发展相对平衡的快速发展战术。 三是城乡分割、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快速发展战术调整为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快速发展战术四是从再投资轻成本快速发展战术调整为投资与成本并重的快速发展战术。 (二)“中部崛起”的区域战术方向:多方向,冲出“中部陷阱”,突破中部经济起飞瓶颈,实现以“中部崛起”为第一标志的中国经济“第二次起飞”。 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的角度来看,“中部崩溃”实际上是中部地区陷入经济起飞前的纳克斯“恶性循环”和莱茵-斯坦“类稳定均衡”。 中部崛起”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摆脱纳克斯的“恶性循环”和莱茵斯坦的“类稳定均衡”,突破快速发展瓶颈,实现中部地区经济起飞。 公认的观点是,1978年至1997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实现了以“东部飞跃”为显著标志的经济起飞 对于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快速发展不平衡的“超巨大快速发展体”来说,仅靠一次经济起飞几乎不可能实现整体经济起飞。 或者,要完成全面的整体经济起飞,至少要经过两到三次局部经济起飞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部飞跃”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经济起飞”,“中部崛起”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经济起飞” 由此可见,“中部崛起”区域战术的关键是有多方向,走出“中部陷阱”,比较有效地突破中部经济起飞瓶颈 从中部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现实内外条件和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两方面来看,“中部崛起”地区战术可以选择三个关键点实现突破:一是中央政府“外力推进”; 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鼓励外资和东部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同时,也可以将国家重大基本建设投资的区域要点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部地区。 二是中部地区要努力“自我跳跃”。 中部地区实现“自我跳跃”的“跳跃支点”,将逐步发挥资源、科教人才、市场区域等方面的特点,以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心城市群为空之间的载体,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效应和比较竞争特点 三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罗斯认为,制度创新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 中部地区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地方政府自身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治理结构和较为高效的地方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为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充分的起飞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教育研究部)

标题:“"中部塌陷"的两重性与"中部崛起"的战术取向”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