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9字,读完约5分钟

邪教“法轮功”越来越为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达里尔( driel )、加拉格尔( gallagher )等许多宗教社会学家将“法轮功”定义为以越界和异端行为为首要特征的新兴宗教 根据知名信息社会学家理查森( richardon )对美国100家纸质媒体进行的文案分解结果,92%以新兴宗教(不包括“法轮功”)为主题的文案是负面报道。 也就是说,美国记者总体上对新兴宗教持负面态度 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对新兴宗教“法轮功”的态度也应该是负面的。 但是,事件真的很简单吗?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将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相结合,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三家日报《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新闻》)、《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华》) 要点探索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美国纸质媒体对中国邪教“法轮功”的角度到底是什么? 换言之,美国记者对邪教“法轮功”是否和其他新兴宗教一样持负面态度? 第二,美国记者是如何报道邪教“法轮功”的? 对这个议题是否采取双重标准,“冷战思维”是否充斥着美国媒体对“法轮功”的报道。 鉴于时间和精力,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999年4月25日(“法轮功”邪教组织煽动“法轮功”的学生围攻中南海,非法“护法”)至2005年12月31日。 并且,通过对3个日报官网进行高级检索,收集了1033篇副本。 其中,《绳》422篇、《华》355篇、《洛》256篇,样本量限定为100篇。 其中,“绳”41篇( 422×9.6% )、“华”34篇( 355×5 )。 第一个研究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衡量美国记者对“法轮功”态度取向的做法 美国情报学家梅里尔( merrill )提出了著名的“词汇偏见类型”方法,以调查情报记者是否有意使用带有偏见的正面或负面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和露骨的表达来报道(描绘)情报对象。 本人用这个方法分解 第二个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其一是再现美国日报记者对议题《法轮功》的信息报道模式; 首先,美国传播学家麦克穆斯( mccombs )为了衡量信息记者是否对某个信息发送源有特定的偏好,或对哪些不具代表性的信息新闻有倾向性的自主选择,提出了著名的“信源选择论” 基于这一理论,本人将探索美国记者是否以“法轮功”分子(非“法轮功”分子)为信息新闻的首要来源 其次,理查森引入了新的指标体系“善果趣闻-恶果趣闻( alchemytale-atrocitytale )”,揭示了美国记者在新兴宗教报道中使用的特殊创作妙招。 “善果轶闻”是指某些新兴宗教的出现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安康的小故事。 与此相对,“不良结果插曲”是指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一系列插曲 基于这个指标,本人将探索美国记者是否故意使用大量善果轶事美化(揭露)邪教“法轮功”。 再次,美国着名情报学家艾格( iyengar )和政治学家安东尼( ansolabehere )共同精炼了情报报道的两种写法。 是“个人的情节式记述( episodic )”和“整体的背景式记述( thematic )” 前者基于对案例和特定事物的描述,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详述无家可归难民的悲惨遭遇等,后者基于整体或纵向背景环境的描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让参与者直奔主题(例如,棒糖, 我用这种做法搞清楚美国记者倾向于什么样的创作妙手,然后报道《法轮功》 关于第二个子问题,能否找到衡量“冷战思维”的要素是很重要的 美国信息社会学家埃德曼( edelman )和新西兰政治学家哈什博格( hirshberg )总结了代表“冷战思维”的三个要素:“自由”、“民主”和“共产主义” 结合莱克特( likert )五级量表,本人将探索美国记者在报道中国“法轮功”时是否有意将这一议题与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与“法轮功”相关的报道将证明充满“冷战思维” 总之,盖姆森( gamson )、诺尔曼( neuman )等信息社会学家认为,信息的“拷贝解体方法”( contentanalysis )应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 显性分解面对单词的语义和词类的分解,主观上偏小,可信度高,但不能揭示文案行间的内涵,有效性较差。 隐性分解是一种比较模糊的写作妙手分解,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意图、有效性较高,但主观上过强,可信度较低 很明显,本论文最初的研究问题使用的是“显性拷贝分解法”,第二个研究问题使用的是“隐性拷贝分解法” 诺尔曼认为,如果显性和隐性两种大分解方法的结果一致,全文的结论就可以接受 (资料来源:凯风网)

标题:“美国三大日报怎么报道邪教"法轮功"”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