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4字,读完约7分钟

“南蛮子,瘦高个儿,腰里提着黑匣子。 他为八路拍电影,他为军民留下阴影,军民看照片,齐心协力抗日打鬼子。 ”。 这首平山民谣唱的是当时晋察冀军区的摄影记者沙飞。

沙飞是广东开平人,原名司徒传。 平山团和晋察冀队的士兵们都不知道这个“南蛮子”。 因为沙飞经常和他们一样“冲锋”在战场最前线,拍摄到许多士兵与日寇结剑的画面。 这是因为被称为晋察冀州的“中国卡帕”。

1939年春节,平山团的故乡蛟潭庄大街挂满了多幅照片,远近的人们纷纷赶到,围着照片热闹非凡。 照片上的是他们参军的孩子,甚至可以看到他们自己运公粮、运弹药、护送伤员的场面,争论热烈,大家都很兴奋。

聂荣臻司令也来看了,听了人们的议论,很高兴。 他兴奋地对沙飞说,形象的普及作用真的很大,不识字的人们都能理解。 今后要进一步扩大举办流动照片展览会,充分利用这个推广工具。

实际上,在平山的山谷里,照片的晒印非常困难。 当时没有放大机,沙飞用坏了的照相机镜头制作土造日光放大机,把土屋安置在暗室里,用被子遮住门窗,利用自然光曝光,用脸盆、碗晒出照片。 放大一张照片很辛苦,但是沙飞日夜都在工作。 当时,沙飞患有严重的肺结核。 他用芥末包在布里,用热毛巾遮住肺,缓解咳嗽,洗了好几次照片。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这些照片对晋察冀内、对外普及发挥了重要意义,国外媒体也出现了晋察冀军民的抗战影像。 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写给聂荣臻的信中有一篇“给我发的照片……正传观各同志”。

据1941年上半年统计,晋察冀军区发往延安、重庆、晋东南以及苏联、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等地的照片3000多张,在部队、各地群众中展出50多次。 但是,沙飞很快发现,面积大、战斗频繁的晋察冀根据地,光靠他们一两个人太弱了。 1941年,在平山陈家院的土屋,军区第一届摄影学校开始上课。 沙飞作序,在《抗敌报》工作的吴印咸编的《摄影常识》是唯一的摄影教材,沙飞把自己摸索的土法一一告诉学生,手拉手教学生调焦、距离、印刷、放大。 很快,敌后的游击战场上就有了游击队拍摄队……。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今天,平山县磙盘沟村的土坡上仍然有几个空洞,绝对不能想象1942年7月7日,世界摄影史上被称为“奇迹”的《晋察冀画报》诞生了。 在非常困难的敌人后战场上,在异常贫瘠的太行山沟里,这本封面彩色印刷、铜版印刷、中英文对译的图画书,多么新颖、多么珍贵!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聂荣臻司令官的肉笔说:“五年抗战,晋察冀的人们到底做了什么? 所有活生生的事实都出现在这本小画刊上。 它告诉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如何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也告诉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如何在艰难的苦难中抵抗着日本的强盗! ”。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沙飞在他手上的照相机也点燃了平山抗战的火焰。 画报中有《滚滚的滹沱河》记录了西黄泥等20多个村子的平山子弟踊跃参军的场面,把人们疯狂的心、热血凝固在画面上,但其复制品却十分唯美,令人难忘的沙飞在1942年2月

这张照片记录了青年农民刘汉兴参军的过程,英俊的刘汉兴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自家院子里与父母离别,父母得到了一束光荣的花。 走了,妈妈还求着,妻子露出留恋的笑容,不谙世事的弟弟举着小旗子走进镜头里热闹起来。 然后到街上汇入锣鼓响天的队伍。 最后,在会场上,依然戴着甜瓜帽子的刘汉兴背着步枪,和其他青年站在一起。 他脸上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像一些军人一样。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在抗战最困难的阶段,刘汉兴参军的这张照片在《晋察冀边区》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展览迅速传遍整个边区,无数家庭鼓励亲人参军报效国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前,这张照片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永久展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典型照片。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刘汉兴(右二)和刘梦元(右三)走向战场

刘汉兴入伍后,在第4分区5团当炮手,作战勇敢,进步很快。 在一场激战中,他奉命运载炮车后,自愿冒着炮火,带着骡子向部队送粮,让敌人的流弹穿透右脚大腿骨,咬紧牙关,抓住骡子的尾巴夺回部队,然后被选为三等甲级伤残退役。 回乡后,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动员三弟、四弟、侄子参军。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开始寻找平山团老战士不久,听到刘汉兴去世的消息,我很遗憾,但我还是抱着幻想,想找到沙飞照片上的平山子弟兵。

在《晋察冀画报》上,沙飞发表了《平山县八区志愿者士兵入伍大会纪实》,有以下记述。

“2月28日早晨,初春的朝阳照射在太行山上,滹沱河发出了冲锋的信号。

河北岸西黄泥村附近的20多个村子里,震天的锣鼓声、雄壮的歌声响起,欢声雷动,人马疾驰的步伐……在各队大旗乐队的身后,新战士头上挂着光荣的花朵,高兴地骑上骡子。 和新兵一起去,或成为父母、兄弟、妻子或姐妹。 他们同样戴着荣耀的花,同样展现着喜悦和荣誉……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滹沱河南岸的桥旁,搁浅的大木造船上,挤满了无数人。 在船头,人们敲响锣鼓,挥舞着欢迎的旗帜,狂欢作乐。 浮桥上,人欢声笑语,强烈的节奏,优美的图画,打动了人们的心。

下午1点,队伍回到会场……当其人民代表韩区长在主席台上发出入伍的号召时,台下的人立刻挥动拳头,大声高呼口号……

年轻的新兵站在舞台上讲话。 他说:“我叫刘梦元。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忠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以我先参军……。”

年,春阳温暖的一天,闻到坡岭飘来的柏树香气,我随摄影师李君放来到西柏坂狭峪村,进入小院采访91岁的老战士刘梦元。 他19岁成为士兵,5团成为政委肖邦的警卫。 虽然上了年纪,但他记忆犹新,对战争岁月有很多清晰的描写。 他说,抗战岁月,五团日最艰苦,大战小战不断打、反“扫荡”,保卫晋察冀党政军机机关,任务艰巨,战士们一天只能吃两个黑豆高粱面窝,十几个个体分一个盐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听了老人的话,长时间拍摄平山老兵的李君放很兴奋,急忙从手机里翻了一下沙飞拍的照片,让老人认识到,老人的眼神很好,刘汉兴身边带着大红花的人就是他自己。

我们为了找到沙飞镜头下的这个平山子弟兵而兴奋不已,摄影师又频繁地按下了快门。

在小花园里,梨树刚开出雪白的花,嫩绿的枝叶遮住了满院子的树荫、鲜艳的月季、美丽的玫瑰、大西番莲,还有一些蔬菜,整个小花园都很美丽安静。 老人住的村子是水库搬迁的村子,房子是1958年建的,很旧了。 临别了,老人在女儿的支持下,摇摇晃晃地搬到医院门口,我的心好痛。 这次为他拍的,可能又是人生最后的影像。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事情付出了代价,深深地隐藏了工作和名字。 在平山县8年的抗战中,有12000多人参军,数千人英勇地在战场上牺牲。 我们被这些平凡不平凡的子弟兵所感动,我们也有责任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记录《平山军》的今天,传达英雄们的献身精神。 (作者:程雪莉)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作家程雪莉采访了平山团老兵刘梦元

作者是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蓝委会常务委员。 代表作有《立雪散文》、《梦想故乡》、《故国中山》、《平山团》等,近年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作品300多万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3届)、“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4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6届徐迟 是河北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作家”。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资料来源: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09月


标题:“【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zx/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