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0字,读完约2分钟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时间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全部评级和关联业务。

一、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

中国信用评级领域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企业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公司债券评级的资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情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二、美国评级机构对我国评级市场的掌控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时间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并且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本财经(美国控制)企业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术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企业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我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一直坚持民族企业品牌国际化快速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企业,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全部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全部评级和关联业务。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责任:林秀敏)

标题:“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