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34字,读完约14分钟
在送习大大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大大的合影(前排中为习大大)(资料照片)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成千上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大大就是当年成千上万知青中的一员。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华商报》连续两日刊发文案,纪念那个火红的年代,和哪些为理想奉献了青春的一代热血青年。
习大大在梁家河村插队时住过的窑洞。(郝建国摄)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团子”(即玉米面窝头)。二十多年后,这些人有的做了当地普通工人,有人回到出生地北京,也有人当了领导干部,其中一人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大大。
习大大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带领社员打坝淤地造良田。这些坝地至今仍是村里最好的耕地。(郝建国摄)
他带了一箱子书下乡
今年10月15日,习大大在江西考察期间,在和南昌大学走出的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从业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怎么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怎么尊重事实。”从习大大这段话不难看出,插队这段经历对一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七大当选的新一届政治局委员中,除习大大外,李克强、王岐山等人也都有插队经历。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隆冬的时候,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要生产队派人接走。
在那个新闻封闭的年代,山沟里的人们心目中的北京是个神秘的大地方,他们想象那里的人一定个个都是大官,又都有文化。听说北京知青要来,即便是哪些平日不太出门的妇女儿童都不愿待在家里,他们想在第一时间看看这些知青和自己究竟有什么不同。
1969年1月13日,吃过早饭后,大队支书一声吆喝,社员们换上拆洗翻新过、准备过年时候才穿的新棉袄,带着活蹦乱跳的孩子,赶着队里的毛驴,浩浩荡荡朝文安驿公社行进,约摸个把钟头后,大伙儿就拥进了公社大院。
面前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小伙儿和姑娘,虽然个子已经长大,却显单薄。“他们的脸比农村生活的人白,一开始不太爱说话。”时任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的石玉兴回忆说。
交接的场面远没有社员们想象的那么热闹——公社已经把知青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给自己的人,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
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大大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本网资料图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大大。
“吃苦耐劳好后生”
这里叫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点泥水。
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队二百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习大大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土炕、灶台、团子,眼前的这一切,知青们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烟道,做饭时烧火的余热可以用来取暖。团子是什么?团子就是窝头……
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大大更小,还不到16岁,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体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按照石玉兴的回忆,知青来到梁家河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当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为主,也可以掺入一点小麦粉或玉米粉。面团和好后,放在一种类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腾的锅。用一个“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团,抿尖就会落入锅内——有点像面条,但不到一寸长,两头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营养高。不过,在那个年头,这东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时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团子,也就是玉米面窝头。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大大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乡亲们依然你一斤我两斤地给习大大送来礼物——“杂面”、豇豆、芝麻、小米,让习大大回福建后吃家乡的“抿尖”和小米汤。习大大也惦记着乡亲们,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还给每户人家带了一只闹钟,让它提醒上学的孩子们按时到校。“陕北人一贯厚道、热情,知道娃娃们从北京来了不容易。队里虽然穷,还是尽可能照顾他们。当时社员吃的团子里要搅一点糠和麸皮,给知青供应的是纯玉米面,让他们吃玉米团子,在那个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兴说。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团子”外,就是小米、杂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夏季可以调配一点小蒜之类的野菜。油是生产队自己榨的麻油,装在空白酒瓶子里,每顿饭能滴一滴就不错了。肉是不敢奢望的,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一两头猪,每人能分几斤猪肉。“娃娃们刚来队里的时候,也调皮,喜欢抱狗娃子,爱爬山。他们不知道后来爬山的日子长着呢。”石玉兴笑着说,“春节一过,社员们就要往山里挑粪了。”
一担猪粪、牛粪有七八十斤重,要从家门口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山很陡,路是“之”字形的,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的知青们一个个喘着气,但他们不服输,不愿落在后头。乡亲们看着孩子们红肿的肩膀,就主动劝他们少挑一点。“知青闹笑话的事也有,套驴子拉磨时有人倒转了,不过一教就会了。”石玉兴说。
习大大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首要任务是打坝淤地。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大大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些书生的架子。”
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大大。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大大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1975年,习大大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大大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大大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大大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优势,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彭丽媛谈习大大:深夜还要在油灯下读书
“我是在延安入的党”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大大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从业报告和人大常委会从业报告。
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大大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按照本社公布的简历,习大大1974年1月入党。据习大大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大大入党“完全是因为习大大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梁玉明介绍,习大大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大大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梁家河村到文安驿已经修通了架子车路。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饭取暖用。这些煤由汽车从附近的子长县拉到文安驿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梁家河村。两人一辆架子车,每车能拉三四百斤。
石玉兴当年就拉过这种架子车。他说:“路平的时候还好说,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几身汗是拉不上来的。”
据石春阳讲,有一天,习大大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点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大大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大大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利益,从未接触过化学、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们听得云里雾里。习大大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策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讲服社员。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大大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处理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块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快速发展农村沼气的号召,在时任村支书习大大同志的带领下,建沼气(池)60口,这口沼气(池)是保存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2007年10月,按照沼气建设新技术,此井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维修为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2005年3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大大到淳安县视察的时候,专门参观了当地下姜村的沼气池。他风趣地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这件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
顺便提一下,插队梁家河的这15名北京知青,有的不到一年时间后就以病退撤回,也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后来搞了学术研究,有在当地招工后来招干后来又回到北京做生意的,也有人留在延川县娶妻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
彭丽媛谈习大大:深夜还要在油灯下读书
“乡亲们还吃团子不?”
1975年秋天,习大大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他已经在梁家河干了将近7年时间。
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讲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大大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
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体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大大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习大大和乡亲们的这张合影,至今还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里,吕侯生就是其中一个。
习大大初到梁家河大队时,被安排在一户人家的窑洞里。不多久,因为这户人家的孩子要结婚,习大大就搬到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如今,这孔窑洞早已不再住人,因为风化,有的地方泥坯脱落、墙体裂缝,用柱子顶着。窑洞里除了放一点农具杂物外,墙上还挂着当年社员们会战时用的马灯、水壶、书包和煤油灯台。
吕侯生的母亲去世早,他从小学会了做饭。习大大住进吕侯生家的窑洞后,就主动向他学习做饭。吕侯生与习大大年纪相仿,两人经常住在一起。
习大大离开梁家河后,一直关注着这里的乡亲们。习大大担任福建省的领导后,接到吕侯生的一封信,说他的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大大就让吕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钱为吕侯生看病,虽然腿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但这些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
“近平见到我后,第一句话是问乡亲们还吃团子不了?我说基本上不吃了。他笑着说那是吃白面了?我说是的,他就较高兴。”吕侯生说。
梁家河大队有个劳动模范叫武林娃,智力障碍。生产队时期因为干活过于卖力,腰和手指落下残疾,不能伸直。习大大从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相亲们时,看到昔日牛一样勤劳的林娃不再强健时,他眼眶潮湿,握着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开,随后从口袋里掏出几百元钱塞给林娃,在场的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
王显平是延川县交警大队协理员,比习大大长3岁,是土生土长的梁家河人。习大大插队梁家河时,王显平也刚刚初中毕业返乡,两人曾一起劳动几年。后来王显平在公社招工找到了从业,习大大还留在村里继续当村支书。
今年初,王显平从大队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阅读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全国“两会”期间,当他看到昔日的伙伴习大大当选国家副主席后,十分激动,就拿起笔来给习大大写了封短信,回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友谊,并对朋友的进步表示祝贺。
“我当时怕他想不起我来,就在信封右下角落款王显平后,特意用括号注了我的小名‘黑子’。不多久他的秘书就打来电话,问我“你就是‘黑子’吗,习书记(指书记处书记)看了你的信非常高兴,他从业很忙,特意让我向你转达一下问候……”
王显平说,以前他就想问候一下老朋友,但考虑到自己在延川县还担任着领导职务,给已担任国家领导人的朋友写信容易被人误解。现在退下来无所求了,“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我经常提醒村里的乡亲们,近平现在很忙,大家成千上万不要打扰他,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力更生、辛勤劳动这个根本。”王显平严肃地说。(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王键)
标题:“习大大副主席在延安插队的日子(组图)”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