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1934年12月15日,《良友》出版了第100次电影特辑。 封面人物不是王人美,不是阮玲玉,也不是胡蝶,而是端丽,有“东方标准美人”之称的徐来。 她穿着蓝底白花旗袍,耳垂玉,像国色天香牡丹,双手捧着五色美丽的宝缸。 之所以选择徐来,是因为前三位都在封面上。 第一期创刊号是胡蝶。
据《良友》、《上海通史第10卷》(许敏着)记载,20世纪25年代至30年代,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是广东人伍联德于1925年创办的、拥有年轻城市中产阶级的网民群。 从1925年创刊到1945年,出了172期。
伍德是一位构思缜密,注重杂志品位、质感、格调的出版家。 以照片为中心,辅助美丽的复印。 被许多人熟知,享有“传遍良友天下”的名声。
在100号上出了电影特辑,绝不是一时冲动。 北四川路851号是《良友》画报所在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电影一直是《良友》画报的报道要点。 第一期第二次的增印,销售了7000部,创造了奇迹。 之后,良友每期卖出2~3万册。
这次的《怀旧录》是缩小后的100期封面的摘要,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情的美人群像——或手贴香颊,通红。 回头笑,拍心。 青春的容貌,天然的底色; 或者抱着三弦,铮铮铮。 或者是指执行上游扇,在扇底产生风。 把麦克风放在耳朵上,和棉花说话……
接下来看的是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的预告。 的阮玲玉微微低下头,像一朵雪白的梨花,清晰地打动了我,还看到了同情的女人。
过去曾介绍过电影界的动态。 喜一悲:喜由胡蝶主演的《姐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上海各大电影院连续上映60天和84天,可悲的是痛吊女明星艾霞自杀。 艾霞是个会写的才女,主演过以茅盾小说为基础的电影《春蚕》。 1934年2月受不了上海黄色报纸的攻击,吞下鸦片自尽。 阮玲玉主演的电影《新女性》是孙师毅根据艾霞的经历采访写的剧本,导演蔡楚生。 1935年春节上演引人注目,刺痛了上海恶势力的神经,又引来黄色小报攻击。 阮玲玉受不了,说:“雨打梨花关上了深门。”雪白柔弱的梨花瓣掉落,仿佛变成了泥土,自己死去。 两个年轻女演员香消玉死了,我很难过。
百期刊上刊登了电影演员“百星图”,还介绍了与“良友”合作的电影企业(电影业企业)的社长和编辑。
当时,成为张石川的明星企业、罗明佑的联华企业、邵醉翁的天一企业三大企业,此外还有严春堂的艺华企业、司徒逸民的电通企业。
百期介绍的编辑指导主要有孙瑜、孙师毅、袁牧之、沈西苓、应卫云、吴永刚、史东山、汤晓丹、郑正秋等。 仔细分析这些名字,可以看出感兴趣的现象。 这些编辑倾向于左翼或左翼。 另外还有三位重量级左翼编剧夏衍、田汉、阳翰笙,为什么没有出现,可能是有所顾忌吧。
这五家企业的社长中,只有电通企业为左翼人士统治——该企业拍摄的电影《桃李劫》中流传着田汉语、聂耳曲的主题曲《毕业歌》。 剩下的4家企业不怎么参与政治,前期热衷于武侠神鬼片的拍摄,但明星企业“火烧红莲寺”曝光红外,剩下的抄袭作品都票房惨淡。 四家企业委托左翼剧作家剧本。 其中艺华企业严春堂如《上海通史第10卷》,是帮会出身的江湖人物,虽然没有政治趣味,但呼唤左翼剧作家后,被改编成电影的有《烈焰》、《中国海的怒潮》等,都很受欢迎。 所以,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为上海左翼电影的肇始和兴盛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责任:邓浩)
标题:“《良友》第一百期的电影专刊”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1543.html